
一.项目实施背景及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指出:“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包括民族服饰艺术在内的服饰研究指明了方向。《民族服饰艺术理论评论人才培训》项目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新时代发展需求同向而行,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旨,以发展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理论研究为己任,力求由点及面形成辐射引领,促进中国服饰理论人才培养提质增效,为民族传统服饰文化与时代需求结合振兴发展提供研究新范式,以理论带动实践,切实落实好“两创”总体目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培训项目简介
(一)国家艺术基金简介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艺术基金(英文名称为China National Arts Fund, 英文缩写为CNAF)于2013年12月正式成立,旨在繁荣艺术创作,培养艺术人才,打造和推广精品力作,推进艺术事业健康发展。国家艺术基金的资金,主要来自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同时依法接受国内外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捐赠。国家艺术基金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尊重艺术规律,鼓励探索与创新,倡导诚信与包容,坚持“面向社会、公开透明、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工作原则,资助项目包括一般项目和重大项目,资助范围包括艺术创作生产、传播交流推广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资助方式包括项目资助、优秀奖励和匹配资助,资助项目立足导向性、代表性、示范性,努力体现国家艺术水准。
(二)项目简介
《民族服饰艺术理论评论人才培训》项目是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由中央民族大学组织实施的公益性培训项目。本项目师资力量雄厚,依托项目主体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在民族服饰领域深耕多年的人才培养优势、凝聚全国民族服饰研究的优秀专家学者,面向全国高校、博物馆、文化馆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等单位从事民族服饰艺术研究与创新方面的工作者,通过培养过程中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所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核的深入挖掘,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与文化精髓,于文化现象与民族现象一致匹配关系中注重探究各民族形成合力构筑中华文化的技术表现和活化实践,为打牢新时代中华文化认同思想根基、树立中华民族形象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撑。
三.项目主体简介
中央民族大学是国家民委、教育部、北京市共建高校。学校前身为1941年成立的延安民族学院。新中国成立后,经中央政府批准,1951年在北京成立中央民族学院,1993年11月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1999年、2004年学校先后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2017年进入“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行列。
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始建于1959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学院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设有“国家民委民族美术创意创新研究中心”“民族古籍插图艺术研究所”,承建“民族艺术学”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学院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教育齐备,集教学、科研、创作、实践为一体,具有鲜明特色的办学体系,成为了培养各民族高水平美术与设计专门人才的重要教育基地。
四.培训安排及内容
(一)培训时间及地点
根据《国家艺术基金申报指南》和《项目资助协议书》的相关规定,培训周期定为2025年6月11日——2025年8月14日,培训总时长65天,其中集中授课32天。
(二)培训地点
集中授课地点:北京、云南。
(三)课程设置
本项目课程以“理论+交流+实践+创作”为主线,课程设置分为田野考察、理论学习、观摩讨论学习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民族地区民族服饰田野考察与写作。带领学员前往民族地区进行采风活动,通过在田野间对具象对象的观察,将课堂内容在田野中进一步的转化和吸收,亲身以身体感知民族文化与艺术魅力,并将田野见闻梳理成研究报告,为后续写作做好基础工作。
第二阶段为理论学习,形式为校内集中学习,分为思政课程、民族服饰研究理论(包含论文写作)和实践,以及跨学科理论三大类,包括“民族理论与政策”“共同体视域下民族艺术研究”“民族服饰艺术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时代民族服饰艺术传承与创造发展研究”“跨学科研究方法与写作”五大板块的课程,全面提高学员综合素养。
第三阶段学习形式为观摩、研讨与写作,组织学员进行观摩活动,并按照专题举行小型研讨会或者读书会,同时充分利用中央民族大学和北京的各类资源,组织学员参观民族文化宫铸牢文物展、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国家博物馆、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等各类展览,提升学员的理论思考能力、写作水平和创造力,为中华民族服饰产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服好务。
(四)师资力量
本资金项目教师队伍由长期关注民族服饰艺术传承发展的跨区域、跨学科成员组成,其中有享誉国内外的著名服饰教育家、理论家、艺术家,以及民族学、人类学、哲学等学科的知名专家学者,实力雄厚。师资架构配置合理,既有清华大学、北京服装学院、浙江理工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知名学者,也涵盖中国民族博物馆、中华服饰文化研究会等民族服饰研究机构研究精英,同时还邀请到《民族艺术》期刊主编、著名民族服饰收藏家等业内资深专家展开课程教学。
(五)学员管理
学员在校集中培训期间的管理严格按照《中央民族大学学生管理规定》执行。集中培训期间,学员与项目组签订管理责任协议,明确双方责任,与培训学习无关的其他问题,责任由学员自行承担。同时,为切实提高培训质量及培训实效性和有效性,对每位入选学院实施跟踪管理,配套开展阶段性检查与评价,严格执行各项学员管理制度。
参训学员在培训期间出现下列情形之一者,项目方将立即终止其培养资格,并取消证书授予:
(1)培训期间发表违反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有损党和国家形象及其他有关意识形态方面问题的言论的;
(2)严重违反项目方制定的管理制度,经多次批评教育仍不改正的;
(3)在学习、创作实践中,弄虚作假或剽窃他人成果的;
(4)出勤率低于培训周期90%的;
(5)结业考核成绩不合格的。
(六)成绩评定
成绩评定主要针对学员课业完成的质量进行打分。成绩考核标准为出勤率占20%,研讨和观摩占30%,读书报告和论文写作占50%,我们将按照以上比例进行成绩评定。经项目组专家考核合格后,方可获得由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颁发的《结业证书》。
五.培训对象
(一)培训对象遴选
1、招生人数:本培训项目面向全国招生,择优入选,最终遴选18名学员进入人才培养项目。
2、招生范围:招生采取单位推荐和个人申报两种形式,招生对象为在教学单位及机构从事民族服饰教育、创作及理论研究的艺术工作者。政策上倾斜于教育资源失衡的民族偏远地区,以及艺术事业发展急需人才的基层单位。
3、基本要求:录取学员的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岁,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遵纪守法,思想端正,为人正派;已经取得一定成就的在职青年艺术人才。
同时,学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其中的一条:
(1)在本行业具有一定影响力,获得省级以上奖项或承担省级以上研究课题且成果较为突出的;
(2)取得本专业副高级(含副高级)以上职称的;
(3)取得与本专业相关硕士研究生学历或连续从事本行业工作满10年以上,且有较大发展潜力的。
(二)录取方式
本培训项目将组织专家严格遵循国家艺术基金相关规定进行综合评审。报名通道关闭后,由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将秉持公平公正原则开展选拔工作,择优录取。录取结果将会通过申请人预留的联系电话和电子邮箱进行通知,请相关人员务必保持通讯方式及邮箱畅通有效。未通过审核者,项目组不再另行通知。
特别提示:发送录取通知后对无法联系或未回复确认者视为自动放弃录取资格,空缺名额将按评审成绩依次递补。正式录取学员收到录取通知书后,请按照通知注明时间和地点报到,并依据教学计划安排,提前做好工作协调与学习准备。
六.报名事项
(一)报名时间
报名时间:即日起至2025年5月14日。
(二)报名方式
报名人员须提交的材料:
1.自行下载并填写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民族服饰艺术理论评论人才培训》报名登记表(见附件1)。
2.身份证正反两面扫描件(PDF版本)
3.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PDF版本)
4.其他业务能力相关的证明材料。如:获得省级以上奖项证书扫描件、承担省级以上研究课题立项或结项证明扫描件、发表刊物的封面、版权页、目录页及全文扫描件等,保存为PDF版本。
以上所有提交材料均作为学员遴选的重要参考资料,报名学员需保证所有报名材料真实有效,凡弄虚作假,一经查实,取消录取资格。所有报名材料须整合为PDF电子文档,清晰规范标明各部分材料内容,并将以上电子材料以压缩包的方式于2025年5月14日前发送至邮箱:3833131453@qq.com,邮件名称和压缩文件名称均以“国家艺术基金报名+姓名+单位+电话”命名。
(三)报到
录取后的学员报到时间:2025年6月11日(具体报到方式及地点将在录取后通过邮件/短信告知)
七.其他相关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培训费用
本项目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参加培训学员在培训期间的往返交通费、培训期间的食宿、学习费用均由项目主体承担。关于交通费报销请参见附件《学员往返交通费报销说明》(见附件2)。
(二)联系方式
联系人:王野
联系电话:18741719368
邮箱:3833131453@qq.com
附则
学员在集中培训期间的管理严格按照本项目学员管理制度执行。同时,学员将与培训责任单位签订培训期间管理协议。主办单位对项目成果有展览、研究、摄影、录像、出版及宣传权;凡送成果参评、发表、出版学员,应视为已确认并遵守招生简章的各项规定。
本次培训招生工作及授课内容最终解释权归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服饰艺术理论评论人才培训》项目组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