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今年首都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的主题“磨砺生命韧性,绽放青春光芒”,美术学院学工队伍结合学院的专业特色和学生的需求点开展了积极探索,在活动的吸引力和专业性上面下功夫。2021年上半年,美术学院共承办校级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一次,举办院级活动三次,开展的讲座、工作坊、互动答疑、嘉年华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学生们中引发强烈反响。
活动回顾:
活动一:
校级活动:艺术疗愈工作坊——在艺术中探索自我
【在艺术中探索自我】
活动现场回顾

学生处心理健康中心胡星玥老师致辞 胡文会副书记致辞 赵北扬老师主持
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面对与经受各种各样的挫折,有的可能是苦的调剂,有的可能是灵魂的暴击。但是,有一些消极情绪产生也不要心急,每一个人都有感到难过的时候,而我们只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艺术疗愈便是一个最直接、快速、安全的面对和宣泄情绪的出口,因为艺术不仅让人们获得审美体验,还记录和表达着情感,当我们陷入无法言说的情绪困境时,用艺术创作与自己对话就变成了一件非常温暖的事。
本次艺术疗愈工作坊以以“认识自我”为主题,用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陪伴同学们一起经历这场与自我的相遇之旅。活动体验坚持以各位参与的同学为中心,借由多种艺术形式跟随、陪伴参与其中的每一位成员,帮助他们进行宣泄、倾诉与自我梳理,获得生理、心理与情绪上的疗愈。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将一个人的人格喻为面具,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人们会表现出不同的形象,也就是带上不同的面具,因此面具并不只有一个。面对外界,我们总会以多重身份、仿如戴上多个面具示人。
还记得我们画面具的体验吗?一个画外界看到的你,一个画你眼中的自己。许多人在体验过后,都有种重获新生的感觉,开始解剖,自我反思,自我表扬,自我鼓励。刚开始,大家好像都不太好意思,然而一动起笔来,就全都释放了天性,一个个笑的、哭的、矛盾的、挣扎的、五颜六色的、五味杂陈的表情全都呈现出来。
舞动环节期间,有同学们问到,为什么自己会尴尬和无所适从。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忘记身体太久,身体记得我们所有的生活经验和长久以来的性情。身体是心灵的镜子,通过舞动,我们放松、察觉、发现、寻找。看到了那些储藏在我们身体深处的记忆和思维惯性。
在舞动的过程中,我们体验不同的身体动作和身体节奏,不同的运动方式。找到每个人自己的倾向和喜好。通过身体的自由舞动,呼唤出创造力的涌现,我们透过身与心的灵动表达,打开封藏的自由流泻的情感。我们可以简单地哭、放肆的笑,可以更真实地做自己。
艺术最早的目的,或许就是这样的,给人生以仪式感。在画面具和舞动的体验中,我们将人生的烦恼抛在脑后,将自己示人的面具撕开来,把最真实的自我展现在自己的面前。在颜色的力量里,在舞动的畅快中,我们内心的一个刚需得到满足——我们不只是活着,我们是艺术地存在着。
参与同学
▼
活动报名发出后,同学们积极踊跃,共有来自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法学院、美术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教育学院、经济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等18个院系的同学报名。
带领导师
▼
周小园 高华 梁爽
整合艺术疗愈师
【在艺术中探索自我】
我把自己打开了,很放松。
我看到很多人的面具都是两面性的,有对比,和我一样,感觉自己找到组织了,内心都有天使和魔鬼。
画面具时我感到还是被社会面具那一面所控制,我还没有完全放开自己。
今天很开心快乐,我发现不是我自己想封闭,而是读研后环境把我封闭了,现在的这种孤独我需要,但又害怕。
不评判,这点很好。
现在发现自己更喜欢安静点,不一定非要开朗活泼。
今天我感觉到很安全,可以做自己。
很久没有这样与自己相处了,初中后所有人都要求我不要表现情绪,我没有机会看清自己。
大家对面具的感受反馈,让我了解到自己不一样的一面。
我的感受是很自在。
我感觉到相互之间没有敌意。
我认识到不一样的自己,现在发现自己可以有段时间好好思考也挺好的。
活动二
院级活动:艺术疗愈大讲堂——艺术有什么用
讲座请到了中央美术学院孟沛欣博士整合艺术疗愈导师团队为全校学生带来一场有关艺术疗愈的普及型讲座。讲座分上下两个部分,介绍了艺术疗愈的作用机理以及大学生可以如何用艺术的方式和自己的心灵进行对话,起到调节心理状态,完成自我疗愈的效果。活动观看人数达千余人。
上篇主讲老师:高洁 整合艺术疗愈师
【讲座笔记】
讲座分析了当代青年学生有可能遇到的心理危机,比如身份转变、环境变化、学习压力、人际交往等等方面。并且就现场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积极的解答与沟通交流,沟通他们近期遇到的危机和危机结果。
同时讲座还分享了艺术心理大联盟盟友用艺术来应对亲人患癌及离世悲痛的亲身经历。
《两个弗里达》1939
通过讲述墨西哥女画家弗里达·卡罗故事,让同学们体会到了艺术疗愈的真理。她把一生中所经历的诸多难关,以及对情感、生命、自然宇宙的思考都融入在她的画作中,不仅彰显出她独特的女性之美,而且从中获得生命的秩序与自我疗愈。
最后讲座在练习“生命色彩”的互动活动中结束分享,留给同学们自我探索和反思的空间。
下篇主讲老师:范诚 整合艺术疗愈师
【讲座笔记】
讲座的第二部分内容从“艺术有什么用”出发,讲述了艺术对于愈合心理创伤起到的作用,并带领大家了解了艺术疗愈的独特价值、艺术疗愈发生的一般过程。
伴随着舒缓的音乐与美术创作,在一系列围绕“自我”的主题性体验活动中,同学们感受到了艺术疗愈的独特魅力,完成了学生们对自我的认知和自我修复。
活动三
院级活动:两小时互动答疑专场——关于艺术疗愈你有哪些想问的?
【同学提问】

在两个小时的互动答疑专场中,学生们和整合艺术疗愈导师团队的老师们积极互动,全场导师们共回答了同学们的公开问题21个,孟沛欣博士做最后点评,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学生和老师们在答疑互动中相互激发,教学相长,开启了艺术疗愈造福更多大学生的征程。
活动四
院级活动:心理嘉年华——“树洞狂欢,释放心声”
此次活动采取嘉年华的方式,通过设置有趣的小游戏将同学们一年大学生活积攒的心情,压抑许久的烦恼,难以启齿的秘密抑或是有值得雀跃的开心事用树洞的方式让同学们发泄心中的苦闷,或是分享喜悦与快乐。
在嘉年华中,每个人化身可爱的小松鼠,将心里话藏在树洞里。他们有的希望生活中少些莫名其妙的不快乐;有的学会了接纳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看法与观点;有的期待一天的学习结束后来场痛快的大雨;同学们的心情故事在树洞里得到了宣泄,带着对明天的憧憬,继续快乐前行。
结语
经过半年的探索,美术学院逐渐摸索出了一条有学院特色,符合新时代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计思路。也欢迎对艺术与心理感兴趣的各位同学和老师们继续给予我们建议、支持和帮助,让艺术照亮每个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