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园地 -> 正文

社会实践成果分享②|在“艺术振兴乡村”活动中如何以融合设计的方法将乡村自然资源转化为人文场域

发布日期:2021-04-03     点击量:

为响应时代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要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的号召,2021年寒假,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学子立足中华大地,迎接建党百年,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以十足的热情投入于社会实践之中。为宣传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美院君将通过系列报道展示部分学生的社会实践成果。

实践主题

为积极学习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探索乡村建设与人文、艺术之间的关系,2021年寒假,美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仝好同学参与了宁波市鄞州区城杨村“艺术振兴乡村”的艺术家驻村活动,学习如何以融合设计的方法激发村民共建家园并利用乡村自然资源开展艺术创作。

实践收获

1、城杨村融合设计微景观实践回顾

城杨村艺术振兴乡村活动从亭溪布点微景观改造开始。按照条块结合的原则,村里成立了“村民+研究生团队+镇驻村干部”、6支近80人艺工队组织,下设木匠、泥匠、漆匠、篾匠等专业组,同时配备了顾问督导等专业人员。

通过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变废为宝,村落公共空间、庭院变得整洁干净有序,充满了艺术气息。村民编织了“农夫草帽”和“巨型酒瓶”,成为村中地标。建设了爷爷家的宝贝、城杨竹筒饭、木心手工坊、三棵树民宿、杏缘书吧等充满温情故事的配套节点,小村庄变成了旅游打卡地。

2.城杨村乡村创意课堂实践活动

创意培训主要以打造“乡村酒吧”为主题,与村民分享案例、总结方法、开展实践。首先以“场景代入法”分享案例,以材料替换、形状改变、结构变换的分析打破“创意难”观念。然后以情景联想和物品关联进行大空间规划,以跨材料融合、功能组合实现小空间创新,将创意落到实处。最后是探索自然资源与人文场域的打造窍门,清晰城杨村创意酒吧定位,以同类组合、异类融合的方法,引导村民“创意进阶”,实际作业。

融合设计为村民赋能

图片

艺术就像空气和水一样,涵养生机、激发活力,在解决村民“我想做、怎么做,要变美、何为美”等诸多问题中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融合设计赋能乡村,强化了村民的主体地位,促使村民爱家乡、爱村庄,使村民在积极创造中实现了自身价值发展,同时实现了村庄的持续维护和发展。

实践体会与总结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激发了人们对文化艺术的追求。艺术介入乡村建设重点不仅仅在于让乡村变美,更在于对乡村本土文化的保护与发扬。艺术作为一个新兴的手段介入乡村建设,在塑造乡村文化形象,发展乡村文化影响力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能通过符号、颜色或图案,以最直观的方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作为民大美院学子,应更多关注民族地区乡村建设,应用融合设计的理念,学以致用,充分挖掘乡村本土文化、铸造乡村的核心竞争力,让艺术与乡村生活、产业和环境完美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