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时代精神,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的学子立足中国大地,探寻中华传统文化,在迎接建党一百周年到来之际,他们深入基层、了解国情、走向社会、增长才干。他们在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更好地投身于服务社会中去。他们根据学校团委的统一部署,在美术学院老师们的指导下,围绕文化传承、共创家园、民生百态等专题,以实践报告、微电影、主题征文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实践成果。我们通过系列报道展示部分学生优秀社会实践成果。
一、调研目标
本次实践主要调研目标为河南信阳的毛尖、安徽宣城的宣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当地文化传承的作用。

(团队成员高菁菁参观手工制茶)
二、背景意义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厚,代代相传的手艺中蕴含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精神。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无人继承,被人们逐渐遗忘的窘境。为了文化的传承,团队成员在实践中寻找如何让传统文化历久弥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
三、现实意义

(茶叶杀青工艺制作)
我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河南信阳毛尖具有“绿茶之王”的美誉,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信阳茶文化历史悠久,工艺独具一格。此次实践内容符合当代高校培养优质大学生的教育理念,让当代大学生亲自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列。团队通过实践调研,切身体会了信阳毛尖深厚的文化底蕴,结合自身专业拓宽了知识领域,更深入地了解到了中华传统文化。
四、实践过程简述
在进行实地调研之前,团队提前了解了当地交通情况、风土人情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情况,寻找渠道与当地政府联系,明确实地调研目标,同时准备好应对突发状况的方案。

2021年1月20日
原定团队成员高菁菁、刘冰欣前往河南信阳进行实地调研,朱钰贤、查妩环前往安徽宣城进行实地进行调研但是由于疫情原因未能抵达宣城,因此由居住在信阳本地的高菁菁进行实地调研,李昊霖、陈鑫进行线上资料查阅总结,并负责信阳毛尖的资料收集。

2021年1月22日
团队成员进行线上交流汇总,通过把线下调查结果与线上研究资料结合,进一步明确调查研究的方向。

2021年1月23日至26日
团队成员各自从自己生活的周边环境发掘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的各种民风习俗。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充分利用网络上的技术资源和图书资源,采访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获得相关信息。

(实践团队成员于信阳拍摄)

(坐船前往南湾湖茶岛调研茶文化主题公园)


(于鸣翠苑观看茶艺表演)
2021年1月27日至30日
团队成员整合资料、进行资料可视化,同时整理完善调研活动的所有素材资料,并基于所有调研素材进行撰稿及校对。


(茶作坊内景与游客品茶休憩区)
2021年2月17日至2月28日
为了更好地得到大众对信阳毛尖的了解程度,让大众关注信阳毛尖,提升对中国茶文化的认知程度,特开展此次问卷调研。
方式:采取随机问卷调查,由大众网上填写并收回问卷。
对象:不限,参加人员中在校大学生占比较大。


调研结果统计图①
在此次调查问卷的人员中,49.5%的人了解中国茶文化。50.7%的人不了解中国茶文化。33.8%的人不知道信阳毛尖,2.28%的人非常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22.54%的人不了解,知道信阳毛尖的比例占到59.15%。

图6 调研结果扇形统计图 ②

大数据关键词
五、经验分享与总结

(打卡信阳网红毛尖桥)
分享
首先要做好选题工作,并且将内容延展,灵活应用工具,高效迅速地查询资料、事先了解调研地的基本情况,都能为之后的实地考察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安全性、经济条件、人力资源,在确保成员人身安全、身体和心理状态良好之后,才能确保调查的顺利。
总结
民间技艺的传承与高等教育的结合是大学生对濒危遗产进行传承的必经之路,我们在不丧失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特性的前提下对其增加新的元素,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我们应当积极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使信阳毛尖的保护和经济利益有效对接,让非遗走进人们的生活中,让各界人士都可以提高对信阳毛尖的重视。